79-4 霧頭山自然保護區植群生態之研究

:::
計畫名稱79-4 霧頭山自然保護區植群生態之研究
研究類別委託研究
計畫年度79年
  • 霧頭山自然保護區植群生態之研究摘要(屏東農專郭耀綸等)

    霧頭山自然保護區屬國有林屏東事業區23-27林班,位於台灣南部中央山脈山脊西邊,為隘寮北溪之上游地帶,海拔500公尺至2735公尺,總面積9500公頃。根據不同的地質在區內調查八個土壤剖面,調查區內之土壤化學,物理性質及養分等土壤基礎資料。初步結果,土壤可分為三種,即黃棕色黃壤土,崩積土,石質土。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,約1.5~5.5%,為中腐植質,土壤pH值在4.2~6.7之間,為酸性土壤,土壤質地為坋質壤土或砂壤土之中質地土壤,交換性陽離子以Mg量居多,為Ca、K、Na之2~3倍。

    植物清單中,共採集到122科382屬609種,包括臨危者4種,漸危者7種,稀有者24種,合計35種具臨危及稀有潛在危機植物,其中小梅花草、高山樓梯草為台灣臨危新記錄種。紅豆杉為稀有且孑遺之植物,毛葉灰木,青皮木,屏東花椒,東瀛珊瑚為本區的特有種。1984年日人於小鬼湖中發現最原始的無脊椎動物─淡水海綿,為臨危及斷續分佈種,已面臨因人類為獲取工業材料之目的而遭破壞的危機。

    評估20項環境因子,與21個森林樣區,藉由降趨對應分析及相關性及顯著性測驗,找出主要的環境梯度軸及影響植群分佈的重要環境因子。發現以海拔高、有機質含量、有效性鉀為影響植群分化與植物分佈的主要因子。並藉由列表比較法,依據降趨對應分析得出之分數重新排列,將森林植群加以分類。

    植群社會依形相可分為森林及草原,森林植群及草原依照特徵種及優勢種共同命名,共分為六型及二亞型。
    1. 南燭─白花八角林型
    2. 鐵杉林型
    3. 毛柱紅淡─長尾柯林型
    4. 本林型依不同的特徵種再細分為
      1. 森氏櫟─長尾柯亞型
      2. 紅檜─長尾柯亞型
    5. 錐果櫟─假長葉楠林型
    6. 台灣五葉松林型
    7. 玉山箭竹─五節芒高草型:本高草型位居2045公尺到2100公尺的海拔,土壤潮濕,故特稱為〝朋巴〞高濕草原。
回列表
瀏覽人次:1923 最後更新日期:2016-05-09